当前位置: 首页 > 胡思乱想 > 正文

20120710 我11

20120710 我11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这是电影《我11》开头的台词,看完整个影片,发现开头这段对于生命的那种略带无奈的妥协式的感悟,已足够吸引观众继续看完整部电影。然而,这绝不是电影的全部主题。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某西南兵工厂内,以一个11岁小男孩的视角观察那时纷繁而单调的世界。貌似那个年代,文艺青年的日子忒不好过了,在那种需要站队的年代,想保持中立是不容易的,晃动的镜头中展现的那个年代特有的色彩再加上各种打了鸡血一样的歌曲映称出挥之不去的压抑。那时大人是不能自己选择去什么地方工作的,于是就只能寄希望于11岁儿子身上。画画成了寄托,因为成了画家便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爱好画画的夏叔叔已经逃到东北了,临走之前送出自己冒死珍藏的世界名画。于是,依旧寄希望于画画的父亲半夜被打后,与儿子秉烛小酌,然后欣赏世界名画:“知道什么是印象派吗?印象派主张走出画室,去观察大自然,……看,这个是莫奈代表作,寥寥数笔……”欣赏了名画后,被打后的郁闷情绪似乎就化解了。

电影故事虽然发生在70年代,却勾起了不少我对童年的回忆,比如打玻璃球,比如斗机子,这也许是因为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太过落后,差不多90年代了,面貌还是电影中70年代的样子;也许是因为中国从70年代到差不多90年代都没怎么变吧。

电影中,爸爸对儿子说:“画花和画静物不同,因为花是有生命的,每一朵花都是不相同的,就像每一个人也是不相同的。”然而,印象中,那时候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感觉,人也是一样,不管男女,穿的衣服一样,唱的歌一样,背的语录也是一样的。似乎那个年代就是要把不同的人都弄成一样的。然而,也有例外的,那个时候,两帮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不一样的人,都穿着简陋的蓝色老粗布外套,手拿钢管铁锹等群殴工具,不知道为了什么不一样的理由混在一起就“打啊,上啊,杀啊”的干起架来。干着干着,钢管铁锹激烈碰撞的乒乒乓乓声越来越弱,附近大喇叭中又想起了雄壮的歌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镜头里,干架的两帮人越来越远,似乎还没有分出胜负。

这种文艺青年导演的文艺片通常是以悲剧结尾的。因为喜剧常常在皆大欢喜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而悲剧往往具备永恒的魅力,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于是电影结尾部分,上海知青老谢,为了回城,死了老婆,毁了16岁的女儿,儿子成了杀人犯即将被枪毙,自己活的人不人鬼不鬼,“心里苦的很”。面对这样的命运,如果要求老谢”停止遐想,接受生命的烙印,接受并尊重它”,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赞 赏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jack-yin.com/thinking/1206.html | 边城网事

该日志由 边城网事 于2012年07月10日发表在 胡思乱想 分类下, 你可以发表评论,并在保留原文地址及作者的情况下引用到你的网站或博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20120710 我11 | 边城网事
关键字:

20120710 我11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